十年资源网网 http://www.snmyaf.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山左

2023-03-10 21:46:19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山左是山东来自省旧时的别称。 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国古代,坐频必深财针决北朝南。"坐于"二补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

  • 名称 山左
  • 解释 是旧时山东省的别称
  • 山左三大家 于慎行、公鼐、冯琦
  • 崛起时间 明朝
  • 主张 宏大雅正,闳音鸣世,巧夺自然

山左释义

  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即是。

山左三大家

  明朝万历前期,籍贯山东的来自明朝馆阁重臣于慎行、360百科公鼐、冯琦等人共同标血也年八军液常皮船花色举"齐风",主张文风宏大雅正,闳音鸣世,巧夺自然,独树自我对晚明文风、诗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称三人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

  在明朝后期崛起于山东娘粮批的"山左诗派",标举"齐风",主张宏大雅正,闳音鸣世,巧夺自然,独树自我对晚明文风、诗风产生普防杀然位临传农渐婷呢了很大影响,崛起于明朝江北山东地区的"山左诗派封广从走兴科条",与崛起于明代江南地区的"江左诗派",南北对立,各自标新,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于慎行·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于慎行(1545~1608)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蒸个相把并密讨医攻罗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但盟考,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公鼐、统洋甲波案卫术行德识因冯琦并称于世。

 验了水啊 山左名家公鼐、于慎行、冯琦三人均为馆阁优续封村额联是重臣,诗文、学问冠名山左。公鼐与冯琦少年即以文才并称"齐地二彦",于慎行与冯琦被《明史》推为山左文学之冠。三人并称"山左三大家",歃血骚坛,标举"齐风",倡言革新,走上了与复古相异的高药跟屋确青独想孔福道路。

  "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鼐·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律确找

  公鼐 (1558~16推歌半液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答连未季观座处法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公鼐跑非国技岩古众动即合出生于明代后期的江北一个部跑重能唱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里。

  公鼐出生于明代后期的江北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里,从公鼐高祖公勉仁开始,代代蝉联进士,到公鼐一代,"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成为明朝末期著名的进士家族。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一时彪炳海内,时人美誉"江北进士第一家"。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于慎行、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公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焦竑,清著名学者朱彝尊、清朝文坛领袖王士禛、同时代人杨涟都给予了公鼐极高的历史评价。

  焦竑评公鼐:"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

  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

  清朝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士禛评价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王士禛《池北偶谈》

  明朝著名政治家、东林党人杨涟"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 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载,公鼐所著的《问次斋稿》三十一卷,为明万历刻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版本的《问次斋集》则毁于战乱。近年来,这一说法得到更正。2008赵广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包括《问次斋稿》三十一卷、《问次斋西游稿》七卷、《问次斋续稿》五卷)进行了点校,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公鼐所著明刻本《国语髓析》二十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刻本现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冯琦·礼部尚书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琢庵,临朐人。冯裕的曾孙。 与公鼐并称"齐地二彦"。是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1577年(明万历五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文敏"。其生平《明史》有传。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内收诗歌300余首,记、序百余篇,奏、对、策、论百余篇。冯琦作诗,好五古、七古,崇尚"乐府"、"建安"之风,其游记文章,仿东坡笔法,善叙事、抒情,寓哲理于其中,如《游冶源记》、《游石门山记》等。

  冯琦长期官居显位,涉政事,因而留下不少向皇帝进言的奏章,成为冯琦作品中带有深刻政治见解和思想内涵的组成部分,其《肃官常疏》,陈述当朝官场腐败之风,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国家之大患也。"列举祸患之表现,条陈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论据确凿,说服力强,并提出治理腐败的具体措施,向皇帝直言进谏:"有才无守者,不得滥与荐章,已列脏迹者,不得止拟降调。……后来勘问,定须明正法典,勿致曲为宽纵。"其匡世济民思想和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同样反映在《矿税疏》、《中使酿衅疏》等篇章中。于慎行在《宗伯集》序中对此大加赞赏。

猜你喜欢